在浦东新区大团镇邵宅村,绿意与烟火气就撞进眼里——连片稻田泛着翠浪,“荷塘月色”连廊下老人们摇着蒲扇唠家常,满是闲适。近年这个超大城市边的村子,以“田园乡居、绿色邵宅”为目标闯振兴路,把闲置资源变宝贝、让乡村颜值升档次,交出了亮眼答卷。

过去邵宅村不少老房闲置,如今通过与陆家嘴集团合作,依托临港新片区超级工厂区位优势,6栋闲置农房变身2599平方米的“乡村工寓”——内设77间客房、158张床位,集住宿、休闲、娱乐于一体,成了临港冰雪世界员工的“温馨小家”。这背后是“企业+村集体+村民”的三方联结机制:村民把闲置房租给村集体,村集体再统一转租企业。单这一个项目,就帮村民直接增收57万元,还催生出工寓管理、保洁等就近岗位,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稳住生计。盘活“宅”的同时,邵宅村也把“田”的价值挖透了。全村2249亩耕地里,1168亩种水稻、358亩育常年蔬菜,在此基础上搞起了三大共享农业项目:“微缩田园”由新老村民共种,收获的蔬菜免费送独居老人;“蔬菜花园”联合塘桥街道,给城市居民提供租地种植场地,拉近城乡距离;“一分菜田”靠“镇企+村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推出“我在金大团有点田”认养项目,既是青少年实践基地,也探索了订单农业新路。眼下,1400平方米的“乡村集市”正收尾,未来会引入清美鲜食超市补全村内无大型品牌商超的空白,还设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区和快递点,让村里的桃子、西瓜更快“跑”进城市市场。不过要实现这些规划落地,离不开实用的系统支撑——
比如广州赤焰信息(微信ID:chiyanmary)社区团购系统具备的线上线下订单整合、物流对接、农产品溯源管理等功能,就能很好适配集市的交易需求,帮助理顺从田间到市民手中的流通环节,需要说明的是,这并非邵宅村与该系统的合作,而是其功能恰好与乡村集市的运营需求相匹配。
“微改+精提”:乡村颜值升上去,15分钟生活圈暖人心以前邵宅村路窄,两辆车错车都得找空地;现在路宽到6米,大车能直接开到家门口。和别的地方不同,邵宅村的环境提升没走“大拆大建”的路子,而是盯着村民最关心的出行、休闲需求,做“微改造、精提升”。
创建期间,村里完成4.9公里路桥建设,翻建2座桥、美化12座老桥,还整治了16条主要河道——清淤泥、修河岸、种菖蒲垂柳、装防护栏,曾经的“黑臭水”变成了清澈的“清水河”。紧邻S2沪芦高速的34.91亩林地,也改造成了有步行道、休息亭的“乡村公园”,成了村民饭后散步、健身的好去处。1104平方米的共享中心也很实用,创客中心、乡村礼堂、影院、公共服务功能一应俱全;就连以前废弃的水塘,都改成了“荷塘月色”休憩点——夏天满池荷花,晚上亮着星月灯,村民天天在这儿跟着音乐练八段锦。足球场、篮球场免费开放后,周末回村吃饭的年轻人多了,村里格外热闹。就像董阿姨说的:“现在村里路灯亮、道路干净,出门走15分钟,能去共享中心休息、去公园散步、去球场健身,跟城里小区没啥两样!”
如今的邵宅村,田成方、路相通、水相连,老村民安享晚年,新村民安居乐业。谈及未来,村党总支负责人奚海华满是期待:接下来要扩大“乡村工寓”覆盖面,盘活更多闲置农房,再引入咖啡馆、影院、特色餐饮,让住工寓的年轻人有更多休闲选择,能留下来。同时,邵宅村还会联合周边镇南村、金石村、金园村,完善大米产业链,把“金大团”稻米品牌做强;远期计划建种源农业基地,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。村里希望能吸引更多企业、优质项目入驻,真正拥有“造血”能力,成为让人向往的宜居宜游田园乡居。邵宅村的振兴路,靠盘活资源、产业融合、环境提升走出了超大城市郊区乡村的新样本。相信未来,这里会绽放更绚丽的光彩,续写乡村振兴的美好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