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803-2309
13392657254

乡村振兴里,农文旅怎么落地?安吉大余村的经验藏着2条核心路?

来源: 赤焰信息   时间: 2025-09-26   浏览次数: 1

谁还把农业困在“慢发展、靠扶持”的旧标签里?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浪潮早已重塑其内核——农业不再是单一“生产粮食的基地”,而是串联多领域的复合型产业系统。


要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,必须跳出传统思维,搭建有生命力、能落地的农文旅系统。而“自下而上”与“自上而下”两条路径的协同,正是破解“产业空心化”、推动农业迈向融合集群新阶段的核心答案。

1.png

自下而上:激活村庄原生动力,筑牢农文旅系统根基

农文旅系统建设应遵循“自下而上”原则,从村庄实际出发,以本土资源为“基本盘”,不盲目照搬。一是依据资源禀赋找定位,不同特色的村庄找准在农文旅系统中的角色,如田园村做农事体验、观光游等;


二是将农田转化为“体验场景”,让农业成为体验模块提升附加值,以高标准农田为例开展多种活动;三是让村民成为“共建主角”,主动参与并受益,如担任讲解员、经营民宿等,保障项目可持续,增强乡村社会组织力。

不过,这些从村庄原生动力出发的探索,要真正落地见效,离不开一套适配的系统工具做支撑——毕竟资源梳理、场景运营、村民协作等环节,都需要清晰的流程和轻量化管理来保障。

2.png

而广州赤焰信息(微信ID:chiyanmary)农文旅系统的核心功能,恰好能匹配这些需求。比如针对“资源禀赋定位”,系统可帮助村庄分类梳理田园、非遗、区位等特色资源,并给出业态适配建议,避免盲目跟风;针对“体验场景搭建”,支持农事活动预约、节气活动报名等模块,让“稻田课堂”“田园音乐会”的组织更高效;
针对“村民共建”,还能搭建村民服务端口,方便村民承接讲解订单、管理民宿预订,甚至清晰记录合作社收益分配,让村民参与的全流程更透明。这套系统并非外力强加的合作模式,而是刚好贴合“自下而上”发展的需求,为农文旅系统的“基本盘”筑牢技术支撑。

3.png

自上而下:统筹资源协同,撑起农文旅系统框架
“自上而下”更侧重“抱团发展”,通过整合区域资源,给农文旅系统搭好框架,打造有市场吸引力的整体品牌。首先要建区域级IP以放大系统影响力,单村的文化影响力有限,但多个村一起做“区域IP”,农文旅系统的声量会大很多,比如苏州阳澄湖,围绕“大闸蟹IP”,周边村各有分工:有的搞养殖体验,有的做蟹宴民宿,共享品牌流量又不重复,这套打法能打破单村发展的瓶颈,让整个区域在市场上更有辨识度。
其次要用政策给系统“搭保障”,农文旅系统落地离不开政策支持,比如土地政策可以探索“弹性使用”,让农田既能种粮也能做体验;资金上整合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和市场资本;审批时搞“清单式流程”提高效率,政府要明确产业方向和空间布局,给农文旅系统铺好路。
再者要搞产业集群以完善系统功能,农文旅系统要“分工协作”才高效,不同村在统一规划下各做擅长的事:有的专注农事体验,有的主打康养民宿,有的搞艺术营地,再通过游线串联、交通接驳,形成游客消费的“闭环”,这样才能从“零散的农业项目”,升级成“成熟的农文旅目的地”。

4.png



安吉“大余村”:农文旅系统的落地样本
安吉“大余村”就是靠“自上而下”整合资源,把农文旅系统做扎实的例子。县政府把“大余村”打造成区域品牌,整合了余村及周边十多个自然村,明确它“城乡融合样板”的定位。
各村在农文旅系统里分工协作,还有统一的视觉标识和传播体系,会办全国性活动、搭运营平台。最后,“大余村”从一个生态村,变成能输出品牌和理念的标杆,完美体现了“自上而下”的价值。

5.png




其实农文旅融合,本质是让农业进入“系统升级”的新阶段——未来农业可以是有温度、有故事、能吸引流量的新经济。要实现这点,就得“自下而上”激活村庄活力,给农文旅系统填好“内容”;“自上而下”统筹资源,给系统搭好“框架”。两条路一起走,才能让土地变成承载生活、文化和价值的新空间,农文旅也才能走得稳、走得远。


文章分享转发朋友圈,加工作人员微信(chiyanmary)提供截《认养农方案》包含共享农场,认养农业的模式,以及实施方案。同时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分享你的看法,还有机会参与运营经验交流群,结识更多行业伙伴!

新1.png
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,获取广州赤焰信息系统试用资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