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成都锦江区的老小区,58岁的李大姐支起红色遮阳棚,一边给张大爷递馒头一边“套近乎”:“叔,您昨天买的老面包孙子爱吃不?明天群里有现摘的汶川车厘子,给您留两斤?”看似拉家常,其实是在“筛顾客”——爱吃杂粮馒头、老面包的,大多是55-65岁的中老年人,他们不仅管着家里的菜篮子,每月还能花8000多块在吃穿用度上。
最绝的是这些馒头自带“回头客体质”:手工馒头必须当天吃才松软,王阿姨每周能买三四次,顺手就把群里推荐的橄榄油、有机小米加入购物车。
数据显示,这里的回头客比例高达65%,是普通社区团购的两倍!创始人笑说:“我们不是卖馒头,是给中老年人递‘网购入门券’呢。”
当别的团购平台花大价钱雇团长时,“678团购”想出了“零成本招兵”的妙招——只要有辆三轮车、会蒸馒头,退休大爷大妈都能当“流动团长”。
58岁的刘叔就是典型:每天早上在菜市场门口支起蒸锅,卖200个馒头能加100个微信好友,手机里5个团购群挤得满满当当。“张阿姨家爱吃红糖馒头,李伯伯每周三要杂粮饼,比亲儿子还清楚他们的喜好!”刘叔得意地说。
你以为中老年人只会买便宜菜?“678团购”早就发现了他们的隐藏购买力。第一步,用馒头“勾住”他们:习惯买早餐后,线上推出宁夏枸杞、新疆核桃,王阿姨的单笔消费从10元涨到了80元;
第二步,带他们“见世面”:组织参观眉山的生态农场,300人的大巴车上,200人当场报名了青城山三日游,旅游业务每月暴增200%,人均花2000多块!
更绝的是他们摸清了不同年代老人的喜好:60后爱囤粮油,70后沉迷养生器材,80后(没错,这里的“80后”是1980年前后出生的中年人)热衷周边游。针对不同人群开团,回头客比例齐刷刷提升20%。别的平台算“今天卖了多少钱”,他们算的是“一个老人一辈子能花多少钱”——据测算,一个忠实用户5年能贡献3万元消费,是年轻人的3倍!
每天下午四点,华阳街道的提货点就成了“老人聚会点”:王阿姨和老姐妹们围坐着等青城山老腊肉,顺便聊聊上周旅游时拍的照片;
团长小刘趁机办起养生讲座,教大家怎么用手机查食材产地;最逗的是,有人提议团购老年大学课程,群里立刻炸开了锅:“我要报书法班!”“我想学智能手机!”
这种“烟火气”让平台的用户流失率低到惊人的8%,不到行业平均的零头。他们还想出了各种“贴心招”:三伏天推出“祛湿套餐”,包含红豆、薏米和熬粥教程;
针对不会用手机支付的老人,团长直接上门手把手教;甚至开发了“怀旧之旅”,带老人重走当年插队的地方、参观三线建设纪念馆,首批线路刚发布就被抢订一空。
社区团购运营中,你觉得供应链优化、团长管理、物流配送效率哪个更难?快把文章发到朋友圈,加工作人员【chiyanmary】查看《社区团购运营宝典》寻找答案。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分享你的看法,还有机会参与运营经验交流群,结识更多行业伙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