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店潮啃噬版图,坪效跌穿底线:电商围猎、团购分流、成本压顶,传统商超正集体失血。但破局密钥已浮现——“前置仓”引爆的即时零售革命,正在重构行业胜负手。
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《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(2024)》显示,2023年中国即时零售规模达到6500亿元,同比增长29%,预计2030年行业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,对应期间复合年增长率超17%。
前置仓作为即时零售的重要模式,也随着行业的增长,市场规模迅速扩大。以往大家觉得前置仓是互联网企业的专属,如今永辉、七鲜、麦德龙等传统零售巨头打破了这一固有认知,通过“店仓并行”等模式积极抢占即时零售市场份额。
而广州赤焰信息(微信ID:chiyanmary)社区团购系统的功能设计恰好适配这种趋势,其支持的多仓协同管理能实现门店与前置仓的库存实时同步,订单智能分配功能可根据用户位置自动匹配最近的仓店完成履约,同时兼容线上下单、到店自提与即时配送等多种模式,为传统零售企业布局即时零售的“店仓并行”提供了技术支撑。
2025年,永辉打响“前置仓闪电战”。西安、重庆等地前置仓开业成绩亮眼,重庆3个月布局7仓。南昌首仓也已落地,初步实现多地布局。永辉采用“调改店+前置仓”模式,线下门店重体验调改,前置仓负责即时配送,双线截留社区消费。
七鲜则进行了“更名与融合”。京东旗下的七鲜超市把“京东买菜”更名为“京东七鲜”,弱化了纯前置仓模式,转向“店仓合一”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。目前七鲜总计有60家门店(去重),通过门店自然流量与京东平台流量的融合,降低前置仓的流量成本压力,其中店仓合一的七鲜超市是核心业务。麦德龙采取“前置仓+会员店”双轮驱动模式。2025年5月,麦德龙在长春连开三座前置仓,聚焦生鲜与进口商品,借助数字化分拣和配送网络实现“1小时达”。结合其PLUS会员店的会员制与自有品牌优势,打出“前置仓满足即时需求,会员店提供深度体验”的组合拳,尝试破解传统商超转型难题。在这场突围战中,永辉、七鲜、麦德龙都通过市场细分锁定年轻客群与社区消费场景,聚焦高时效性需求的目标市场,最终凭借差异化定位构建竞争优势。永辉以“店仓并行”覆盖全渠道,七鲜以“流量融合”降低获客成本,麦德龙以“会员制+前置仓”提升客单价,都以前置仓为支点撬动即时零售市场的增量空间。前置仓模式在传统商超的探索中,经历了从“仓店合一”到独立仓的迭代。永辉早期尝试“仓店合一”,在大型门店内划出专属区域用于线上订单分拣,但这种模式逐渐暴露出分拣效率低下等短板,2025年起逐步转向独立前置仓模式,部分门店后场实现库存与订单独立运作,单仓日均订单量显著提升。麦德龙在长春布局的三座前置仓都独立于门店运营,聚焦生鲜与进口商品,通过多点DMALL的数字化系统实现前置仓与会员店的库存共享与订单协同,避免了“仓店合一”的效率损耗,放大了会员制的价值。七鲜早期试水纯前置仓,但由于流量成本高、订单密度不足,最终转向“店仓合一”,借助门店的自然流量与社区信任,实现“流量效率”与“履约成本”的平衡。前置仓模式的核心是“效率”,从“仓店合一”到独立仓,本质是通过物理分离降低运营干扰;从纯前置仓到店仓融合,则是通过流量共享提升资源利用率。谁能以最低成本实现“1小时达”,谁就能在即时零售战场占据主动。尽管前景并非一片光明,但前置仓至少为传统商超提供了一种转型的可能。永辉的“调改店+前置仓”、七鲜的“流量融合”、麦德龙的“会员制+前置仓”,都是在变革中的有益探索。当传统商超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,前置仓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它们的焦虑与渴望,也展现出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性。在社区团购运营里,你觉得用户留存、选品策略、价格管控这三项,哪个更难做好呢?快把文章发到朋友圈,加工作人员【chiyanmary】查看《社区团购运营宝典》寻找答案。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分享你的看法,还有机会参与运营经验交流群,结识更多行业伙伴!